欢迎访问服务器信息网

如何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高质量运转?

频道:电子科技 日期: 浏览:1243

如何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高质量运转?

绘图:杨佳

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3月5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做出了顶层设计,促消费成为汽车行业关键词。

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高达19.2%,持续良好增长态势。面对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产业加速发展的关键节点,如何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高质量运转?这需要从消费端出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解决使用痛点,提升用车体验,促进并培育汽车消费,持续释放市场空间。

●南方日报记者 魏泓泉

把握发展奇点

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累计完成354.5万辆和352.1万辆,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均增长1.6倍,市场占有率达到13.4%,创造了自2016年以来的最快增速。同时,私人消费快速发展,占比已接近80%,市场开始成为主要驱动力,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784万辆,仅占汽车总量的2.60%。规模小,但增速大,可以说,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发展“奇点”,这一数学领域名词,可以理解为产业高速驶向未知的、成熟的未来形态。

新能源车产业能取得这样的成果,说明原有的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对供给侧的作用初见成效。而随着补贴逐渐退坡,政策也更注重刺激需求侧(消费端),促进并培育汽车消费,释放市场空间。

今年2月,国务院在正式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提到,鼓励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3月8日,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表示,要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重点领域消费,培育壮大绿色消费、数字消费等新型消费。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汽车生产能力超过了4000万辆,而2021年汽车产量约2608万辆,汽车保有量超过3亿辆。另一方面,我国汽车驾驶员已经达到约4.44亿人,庞大的市场潜力有待释放。

解决使用痛点

截至2021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640万辆。而截至2022年1月,公共类充电桩117.8万台,这当中快充占比仅为四成,且快充功率普遍较低。新能源车基础设施充电速度慢、排队时间长、周转效率低等问题依然突出,难以适应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指出,基于对“安全性”“充电难”“充电慢”等问题的焦虑,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痛点比较突出,用户体验始终无法与传统燃油车媲美,“绿色消费”“清洁消费”的汽车消费习惯尚未形成,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认可度非常低,极大的影响了消费积极性、提升了市场推广的难度。

要释放市场潜力,就必须解决新能源车的使用痛点,加速推动新能源车基础设施,解决使用者最基本的补能问题。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末,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除此之外,新能源车要加大推广面,必须解决电池安全问题。近两年以来,不断有车企在自研中取得了电池安全与效率的技术突破,如刀片电池、弹匣电池等,行业整体技术标杆也在逐步提高。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指出:“成熟的动力电池热失控防护技术已经推出,但由于业内认识不足,新技术推广应用不及预期。”面对日益更迭的电池与新能源车产品,完善电池安全检测标准更应提上日程。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针对老百姓反映集中的老旧小区、高速公路“充电难”等问题,工信部将会同有关方面一道,加快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实现信息共享、统一结算,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充电便捷性。

此外,工信部将推动行业进一步提高动力电池安全、低温适应等性能,持续完善新能源汽车安全技术标准,提升动力电池热失控报警和安全防护水平。构建系统、科学、规范的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体系,让广大消费者能够更放心地使用。

提升消费甜点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搭载组合辅助驾驶系统的乘用车新车市场占比达到20%,单从辅助驾驶上看,智能汽车的渗透率完全不输给新能源汽车。

分析指出,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相关配置在汽车产品中的价值占比正在提升。这意味着智能化正在成为消费者追求的用车体验,大力刺激这一使用“甜点”,能在释放消费潜力的同时引领消费升级,并以市场需求拉动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变革。

据国家发改委预计,到2025年中国的智能汽车将达到2800万辆,渗透率达到82%。如果说过去10年是从传统汽车逐步向电动化汽车的转变,那么,未来将进入电动化与智能化相融合的智能汽车时代。

转折的过程中难免有波折。以2021年“出圈”的智能汽车大事件为例,特斯拉“刹车门”和“蔚来自动驾驶事件”,它们都说明,目前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仍处于成长期,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发展问题,如标准法规制定仍需完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尚未健全,等等。

2021年,《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两份重要文件的出台,严格了智能汽车数据安全监管制度。不过,数据安全涉及的个人隐私问题,将大大影响消费者的抉择判断,但这样的规定与管控还远远不够。

“个人信息包含两大类:一类是个人普通信息,一类是个人敏感信息。其中,个人敏感信息还包含个人生物信息,如指纹、人脸识别、行动轨迹等,”电子科技大学嵌入式软件工程中心主任、TIAA网络安全委员会秘书长罗蕾解释道,原则上这些信息是不能传输到车外的,需要存储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区域内,并通过软硬结合的保护措施将其严格地管理起来。而这些,都需要更具体、多层次、从企业到产品、从软件到硬件的详细规定保护。

另一方面,智能驾驶也需要进一步明确技术标准与责任主体,打消使用者对可靠性的顾虑,这样才能保证驾驶体验这一“甜点”的长远作用。目前,我国《道路安全法》围绕“人”驾驶设立法规,并未涉及“智能驾驶”。曾庆洪指出,应当增加并明确“机器驾驶人”的定义,有助于厘清交通事故的责任主体,也为未来我国智能驾驶汽车上路的合法性做好前瞻性的立法铺垫。

辛国斌指出,工信部将统筹提升功能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保障能力,推动电动化与智能网联技术融合发展,加快5G、车路协同技术应用,开发更多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休闲娱乐、生活服务、自动驾驶等功能,持续提升新能源汽车的产品质量和驾乘体验,增强广大消费者的获得感。

与本文内容相关的文章:

省级新能源汽车奖励申请已受理2.5万台,已达上限

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对国产新能源汽车更有利

福州万通:新能源汽车“风口”强劲,亟需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

涨价不断的新能源汽车,还能入手吗?

驾驶新能源汽车需要驾照吗?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