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半个亿的“零食传说”后,拜腾汽车走向了终点
11月1日,曾被央视痛批“3年烧光84亿造不出量产车”的拜腾汽车,在“生死线”上挣扎了一年多后,最终还是正式申请破产清算,彻底宣告这场“造车”闹剧落下帷幕。
回想当初,作为首批造车新势力里头的“优等生”,拜腾可是肩负了和谐汽车、富士康、腾讯以及一汽集团等多位重量级金主的厚望,它们先后给拜腾融资了约84亿元。而其他资本也是闻风而来,希望给拜腾注资,不夸张地说,想给拜腾投资的人一路从北京排到了巴黎。
不仅如此,在一汽集团的关照下,拜腾母公司南京知行还以1元价格收购了一汽夏利全资子公司一汽华利100%股权,从而获得汽车生产资质,且一并将后者在南京占地1200亩的汽车工厂收入囊中。
除了充足的资金和完善的生产设施,拜腾的初创团队同样不容小觑,CEO毕福康是宝马“i8之父”,妥妥的技术大拿;总裁戴雷曾担任英菲尼迪中国总经理,此人是业界公认的中国通,被誉为是最成功的营销经理。所以毕福康+戴雷这对黄金搭档,让拜腾在起步之初,便被外界无限看好。
总的来说,拜腾就像是一位准备在一线大城市打拼的应届毕业生,但它的真实身份其实是外出历练的富二代,只要按部就班的好好工作,就能够继承丰厚的家产。可谁能想到,拜腾太过败家,直接在3年时间里将“84亿元的家产”给败光了。那么究其原因,拜腾在这过程中犯了哪些错误呢?
首先,拜腾最大的错误便是铺张浪费,一切遵循“最贵即最好”的原则。就像前文提到的,拜腾用象征性的1元收购了一汽华利(获取生产资质),但在这1元收购的背后,拜腾需要承担一汽华利八亿元债务以及5462万元员工薪酬,而相较同时期的车和家(理想汽车),购买力帆的生产资质仅花费了6.5亿元。
除此之外,当时的拜腾一度认为代工厂无法保证自家的产品质量,坚决自建工厂,所以投入巨资对一汽华利的南京工厂进行改造,购买的生产线设备直接对标特斯拉。
如果说购买生产资质是必要条件,改进生产线也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那么拜腾花这些钱倒也挑不出毛病。但接下来爆出的关于它的丑闻就令小编这样的打工人感到“愤怒”了,拜腾的员工制服全部由德国进口定制,名片用的也都是进口环保材料,一盒名片的采购价格突破上千元,这样的福利恐怕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赶得上吧。
而在三百余人规模的拜腾北美办公室,仅采购零食就花了近五千万人民币,折算下来每位员工一年要吃掉价值约12万元的零食,这恐怕比大多数打工人的工资还要高了吧,并且该办公室还坚持一周40小时工作制度,坚决向996说不。这里没有称赞996的意思,只是想说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拜腾这样的工作制度不落后于人才怪。
在不断地挥霍下,拜腾很快就陷入了财务困境,投资人也对其失去信心打算撤资,彼时的拜腾也欠下了中国区员工约9000万元薪酬。然而拜腾的高层依旧没有收敛,就在拜腾中国区工资断缴的2个月前,戴雷仍乘坐头等舱参加美国CES展;毕福康任职期间在外就餐时,也一定会点一瓶店里最好的红酒;2020 年1月参加北美 CES 展时,拜腾花费约 30 万美元把车空运到美国,完事再海运回中国,整个开销远超市场行情价(11万美元)3倍,这个操作着实把我看呆了,就连李想也在个人朋友圈吐槽拜腾的挥霍无度。
最后是拜腾汽车繁杂的员工架构,总部设在中国,车辆设计放在德国,技术开发为美国团队,先且不论三地员工是否存在语言不通的问题,光是时区不同导致的上班时间不一致就会大大降低三地团队的沟通效率,加之各地迥异的生活习惯、文化环境等,员工之间能配合得好才怪。
拜腾的管理层也是如此,他们的出身多来自五百强企业,个个心高气傲,最多的时候拜腾居然拥有29位副总裁,而且戴雷与毕福康之间的派系斗争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也有揭晓过,拜腾造不造车根本不重要,这些高管纯粹就是来争权的。
写在最后
说实话,小编一点不为拜腾的结局感到惋惜,甚至庆幸这样的造车新势力还好倒闭了,因为这样一家办事浮躁的车企,明显是造不出一辆好车的。不过拜腾的此情此景,也让我联想到了另一家以“买买买”出名的车企——恒大汽车,顺便再提一嘴,拜腾曾经的总裁戴雷,如今是恒大汽车的常务副总裁。那么问题来了,拜腾的今天会是恒大的明天吗?
与本文内容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