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服务器信息网

专家:如何消除员工远程居家办公的“组织脱离感”?

频道:养狗注意事项 日期: 浏览:1237

央广网北京5月11日消息(记者 刘梦羽) 近日,据海报新闻消息,有人在平台爆料某教育机构要求北京朝阳全区的员工实行居家办公,并要求员工连夜安装电脑监控软件,必须每5分钟自动截屏,每天截屏不够89次的算旷工。

上述个案虽然极端,但也反映出居家办公期间对员工和管理者带来了新挑战。

时间自由就等于不自由?

近期,根据防疫政策的要求,不少员工居家办公,私下表示“居家办公比上班还累”的人不在少数。

“说实话,居家办公强度真的太大了,现在生活只有三部分,工作、吃饭、睡觉,完全没了上下班的概念。感觉已经被工作统治了,还是上班好一些。”一位职场人士在接受采访时坦陈。

“弹性工作制,可能很多人都比较羡慕,不用在固定的时间地点上班,不必再受更多管束,似乎自由了许多,但在我看来,无人管理就相当于没人带领,就约等于职场孤儿”,微博网友@致我们 的观点,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心声,“不要以为没有约束就是最好的,就是自由的,其实对于大多数职场人(尤其是初入职场的新人)来说,那都是一场灾难。”

微博网友@致我们 还提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员工居家办公期间老板的心理状态也会发生变化:“老板不再关注你的行为,就会特别关注你的结果。你的业绩不好,老板会想是不是你偷懒了?既然工作时间是弹性的,那是不是意味着非上班时间我也可以随时找你?”

管理者和员工面对不同挑战

武汉学院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柯玲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认为,对于管理者而言,除了要掌握先进的技术对员工进行监督以外,多种工作方式组合、不同员工时间和任务的安排、进度的把控、沟通与反馈、紧急情况的判断与处理、情绪的安抚等,都要求领导掌握更多的管理技能,进而消除员工在远程居家办公过程中的组织脱离感。

柯玲同时表示,居家办公对于员工带来三个方面的挑战。首先是心理挑战:与同事/领导非正式交流机会有限,难以建立社会情感链接;电子通讯工具缺乏现实存在性,沟通成本高、时间长;游离于企业之外,不利于塑造企业文化,归属感。其次是干扰挑战:缺乏工作氛围,随机事件太多。最后是隐私挑战:工作与生活置于相同空间,界限模糊。

“零工经济”的新启示

在零工经济的新业态中,灵活用工变得越来越普遍,中国灵活就业从业人员规模达 2 亿人,这给弹性办公的管理带来哪些启示?

柯玲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供给方”和“需求方”直接对接,使得零工经济的产生和弹性办公的发展,消除了对工作者的分类,增加了第三类工作者,生活和工作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这就要求管理者对员工的管理更加多样化、薪酬结算需要非常精确明细。

“零工经济新业态下弹性办公,需要在完善按比例交纳和便携式的福利制度、建立工资保险、推行全民基本收入、赋予临时工集体谈判权等领域进行更多的思考。”柯玲说。

给优秀管理者的4个建议

在居家办公的状态下,管理的边界发生了变化,管理者和员工都在适应新的趋势。优秀的管理者如何既利用数字化工具带来的管理便捷性,同时又建立管理的“边界感”,使管理真正服务于公司的目标?

对此,柯玲提出了4个建议:

1.升维认知:作为管理者,价值在于提升自己,了解员工需求,帮助员工成功,更要放大格局,着眼战略和企业文化,将监督出勤、细琐重复性工作交给数字化工具完成;

2.制订自治规范:在远程管理开始阶段,先与团队或个别员工制定好自治规范。如规范工作进程上报频率、界定工作任务的上报机制(口头还是书面),这能使管理“因人施教”,避免在管理中进行过细的监控而导致员工的不满,更能让员工在制定自制规范的过程中获得一部分自主权,增加工作责任心;

3.明确团队目标和工作计划,进行过程把控控:制定并衡量目标与计划,根据之前与员工商议好的时间节点进行工作回顾,并提供适当的工作指导及协助;

4.让绩效管理更加颗粒化:制订多维度、全方位绩效考核标准。

关于远程办公管理的5个建议

疫情以来,有一些头部的互联网公司已经采取了远程办公的措施。

针对居家办公的常态化,柯玲给出了如下建议:

1.选择适当办公工具:提高沟通效率和进行线上打卡(钉钉、飞书、企业微信等);

2.加强工作进度管理:不断的审视、检讨、跟进、解决;

3.加强远程数字化运营能力:文档在线储存与共享;自动统计,实时推送;目标进展,线上提醒与汇报;

4.穿插游戏化工作方式:活跃工作氛围;

5.安排在线学习课程:让员工利用在家办公期间提升组织和个人能力。

与本文内容相关的文章:

上交所最新发声!事关IPO、民营房企融资

嫌弃!俄军士兵不慎摸到“亚速营”旗帜,赶忙甩开擦手

首相和防长手机遭“黑” 西班牙情报部门受质询

印尼主流媒体刊发中国大使文章谈全球安全倡议现实意义

首家三地上市车企来了!蔚来获新加坡二次上市资格,登陆港股不足两月,站在美股“预摘牌”的路口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